文丨智能相对论(aixdlun)
作者丨陈选滨
目前,我国已有超过700个城市(含县级市)在规划和构建智慧城市。
这一个庞大的城市工程在“双碳”目标明确之后,再度成为当前社会共同关注的一大焦点。根据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及相关研究表明,全世界5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消耗了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67%~76%,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71%~76%。我国也不例外,约8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城市能源消费有关。
因此,城市无疑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最大应用场景,构建智慧城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必然要成为我国推动“双碳”战略的一个关键方向。
然而,就目前的反馈来看,我国的智慧城市工程仍需要进一步明确绿色发展概念,从而更好地将技术应用于“双碳”目标的实现。
而这一个过程,相比过去的广泛建设,明显有了更准确的建设方向,其中城市管理者、数字服务商以及民众等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定位和价值也就愈发清晰。
01 智慧城市能否实现“双碳”?
“双碳”战略的提出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方向。
但是,当我们反过来思考,也需要明确一点,即智慧城市是否真的可以实现“双碳”目标?
对此,我们可以聚焦智慧城市中的典型场景,如智慧交通场景来剖析。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发电与供热、交通运输、制造业与建筑业三个领域,分别占比43%、26%、17%。聚焦我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终端碳排放的15%,过去9年年均增速在5%以上,预计到2025年还要增加50%。
那么,智慧交通的构建能否在城市端推动“双碳”战略?
以长沙为例。
今年以来,长沙公安交警与市规勘院、腾讯等单位合作,联合湘江新区、高新区、市交通局、市公交集团、湘江智能、希迪智驾和海信网科等单位在梅溪湖片区至高新区园区间打造了两条智慧公交专线。
区域内的市民只需在小程序上预约,即可准时准点乘坐公交车出行。同时,该智慧公交系统还具有“信号路口优先通行”等功能,经统计试乘数据显示,较私家车按地图推荐线路的通勤时间平均节省约27.5%,较相似线路、同时段普通公交车通勤时间平均节省约30.7%。
为此,据后续抽样统计,约有24.7%的乘客已由开车通勤转变为乘坐智慧通勤公交通勤。从结果来看,智慧交通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减少了私家车的出行状况,对改善交通拥堵情况、推动“双碳”战略具有较为显著的价值。
除了长沙之外,目前上海、海南等地的机场都已经落地应用千方科技的静态交通云平台,在大数据、云服务、边缘计算等技术支持下,提升了39%的泊位周转率和22%的车位利用率,并减少晚高峰4.6%的碳排放。
就智慧交通而言,创新的技术应用确实在城市端可以推动“双碳”战略实施。未来,或许通过一个个单元场景的智慧化和网络化协同,智慧城市的价值便能进一步提升。
实现“双碳”,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是什么?
既然智慧城市可以助推“双碳”战略实现,那么是否就意味着我国可以大规模兴建智慧城市呢?全国超过700个城市都将同步进行,或许假以时日定能率先实现“双碳”目标。
答案是肯定不行的。
智慧城市的建设作为一项错综复杂的大工程,如若“大水漫灌”,不仅不能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反而可能还将造成过度的资源浪费,阻碍“双碳”战略实施。
韩国曾在距离首尔40公里的地方,重点打造了一座崭新的智慧城市——松岛。松岛项目于2002年启动,原计划于2015年全面运营,结果由于科技投入过度,生活成本过高,最终沦为了一座“智慧鬼城”。
如今的松岛近乎是一堆新技术的堆砌,尽管有着世界领先且完备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但是远远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只得荒废。
因此,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工程投入与价值产出的平衡,使其可持续性发展,或许才是在城市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进一步来说,智慧城市的本质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工程,更是一个多方协同、深入合作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那么,在“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之下,平衡智慧城市的建设投入与价值产出的平衡之关键就是要协同技术与社会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此,《智能相对论》认为,若要做到这个关键,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聚焦现实应用,二是平衡多方参与。
松岛之所以“失落”,其根本就在于建设投入与现实应用之间割裂,使得技术无法服务于社会。因此,回归现实,聚焦更具体、更现实的场景,通过更细微的工程改造来推动城市升级,对于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尤为重要。
在山东东营,浪潮正在做一件特别小的事情——对路灯进行智慧化改造。
现如今,东营城区183条道路2.2万多盏传统路灯全部进行了智能化升级改造——采用高效节能灯具,并接入了智慧城市照明系统,可实现单灯控制、分组控制、定时计划任务等智慧控制功能。
与原有高压钠灯相比,升级后的智能化路灯平均照度提升约26%,路面照度均匀度提升约10%,综合节能率达到62.32%,年节电1800万多千瓦时,节约标准煤6800多吨,减少碳排放超过1.76万吨。
尽管这个工程之于智慧城市建设来说,很小,但是从应用结果来看,其很好地协同了技术应用和社会服务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得智慧城市建设在投入与产出(即服务民众、提高幸福感及节能减排)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如此,智慧城市才能进一步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双碳”战略实施。
同时,回顾多个实际项目,不难发现,智慧城市的有效建设往往需要多个主体的协同参与与深度合作,而不能只是停留在一两次简单的项目交付或改造。
早前,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研究专家杨冰之就曾指出,智慧城市建设过度依赖政府投入,在市场化过程中,又过度地依赖个别企业和本地企业,干扰了统一市场竞争,忽视了公众力量。未来应鼓励多方参与互动,加强商业模式的创新,形成制度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才能为创建智慧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此总结,若要平衡好多个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注重两个关键点,一是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更好地促成政企合作;二是重视公众力量,走好群众路线。
具体来看,华为云在全国推行的属地化服务就是一个信号,通过在地方建立研发中心、实验室、产业基地等形式来全面推动智慧城市体系建设,使得地方政府和数字服务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十堰市,华为云重点围绕优政、善治、惠民、兴业四个方向稳步提升或启动若干智慧化城市应用,从而保证智慧城市全面建设,并投入使用,推动十堰市打造绿色发展标杆城市,而不是一两次简单的项目交付。
另一方面,在商业模式探索之外,对民众的关注也呈现出同样重要的信号。
在冰岛首度雷克雅维克,从2010年起就开始试行民意平台,不仅整合舆论,更让民众提案、公开票选可行的公共建设,小到换路标,大到社区建设,全面保证智慧城市建设能被民众接受、认可,得以持续发展。
在国内,长沙也同样在开展类似的调研活动,积极与民众沟通,向民众寻求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反馈,从而更迭建设路径,使得智慧城市能更好的服务民众,让成果看得见,更快、更好的向绿色城市靠拢。
可见,整体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在进入一个更稳定、更明确的发展阶段,大多地区和服务商有了“双碳”战略的指导,在技术应用、商业合作、服务等方面都有意向绿色发展靠拢,使得智慧城市建设更加可持续化。
结语
如今,智慧城市建设已成大势。从现有的项目反馈来看,智慧城市确实能为“双碳”战略提供强有力的助力,但若要实现这一目标,便需要兼顾好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与社会两大问题,同时统筹好多方主体的关系,寻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最终才能进一步在城市层面实现“双碳”目标。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深挖智能这口井,同好添加vx:zenghy2017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
•AI产业新媒体;
•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TOP10;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家电(含白电、黑电、智能手机、无人机等AIoT设备)、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物联网、AI+金融、AI+教育、AR/VR、云计算、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智慧,城市,城市建设,战略,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