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曾响铃
文 | 响铃说
安踏又火了!
随着“神舟十三号”顺利返航,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三位宇航员圆满结束为期183天的飞行任务回到地球,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和三位宇航员一起返回地球的,还有一款号称“世界上最轻”的跑鞋——安踏氢跑鞋。并瞬间在网络上掀起了全民讨论与求购热度。
早在去年央视新闻“中国空间站”视频直播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太空健身房”的运动场景时,细心的网友就发现航天员脚上的鞋子是安踏氢科技跑鞋3.0系列,这也成了备受追捧的“太空网红鞋”。
当时就连安踏也很惊讶,反复确认了央视新闻和网络上的图片上,才敢相信自家的鞋子“上天”了。
为什么能“上天”呢?安踏凭什么能与中国航天比肩?让小编来给大家一一揭晓。
自主研发中底材料,安踏氢科技一炮而红
安踏氢跑鞋能达到“上天”的高度与空前的热度,关键点在于2017年安踏鞋材研发团队接到的一项不寻常的任务。
当时已是国产运动品牌一哥的安踏,不仅对市场需求仍保持着高度敏锐,执行力更是马力全开。
当安踏发现人们对轻型舒适的鞋子非常有需求时,安踏集团氢科技鞋材研发牵头人梁志新就带领团队马不停蹄地开始寻找一种制作鞋底的全新轻软柔弹轻型材料。
接下来的几个月,鞋展、车展、航展等各种展览上,都出现了梁志新团队的身影。他们把各种没尝试过的材料轮番实验之后,最终在60多种材料里找到了一款密度低至0.02-0.03g/cm³、用于机翼内部的航空级超轻材料。
以当时行业内的密度标准衡量,这款材料的密度已经低了5倍到6倍。换句话说就是,直接拿这个密度的材料制作鞋底,也已经是行业领先了。
但安踏却想挑战高难度模式,要把0.02g/cm³以上的密度降到0.01g/cm³以下。
方向明确后,要面对的就是不断改良配方,不断突破工艺,在轻的基础上,解决一些“一山更比一山高”的现实问题:如何将航空材料的“刚硬”,转化成运动鞋底的“柔软”?如何将这些材料,在保持超轻的特性下兼顾稳定性?如何将高至50%-60%的发泡的报废率,不停地调整改良下降到趋近于0?如何将实验室里成功的小测试,转化为生产间的大规模投产?
安踏研发团队所承受的压力,远不止以上这些。而这些概括起来只有一句话的难题,背后是整个研发团队日复一日的探索、试错。
安踏集团鞋材研发技术负责人罗小傅透露了一个很小的细节,这款超轻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高于常规的鞋款生产,这导致整个链条的工艺与设备都要改变。“光是设备改良,就改了不下十次,并且是内部和外部的所有设备厂商一起共同调整”,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因为涉及的链条太长,环节太多,已经算不清了。
正是数不清的失败次数和从失败中再次尝试的勇气,以及不计成本的死磕创新,这才有了安踏首个自主研发的中底科技材料——氢科技(Flashlite)的诞生。
市面上最轻的鞋只有100克?那就超越它!
安踏氢科技的诞生,意味着新一代的轻柔中底科技已经搞定了。剩下的难题就是怎样去搭配帮面,在做到兼顾轻的同时,保证支撑性、透气性、美观性。
市面上最轻的鞋只有100克?那就超越它!——这是安踏对自己设定的小目标。
“超越”两个字,谈何容易! 记得网上曾有人问过苏炳添,100米短跑提高0.1秒有多难?苏神的答案是,“太难了。0.1秒可厉害啦,提高0.01秒都有点难。我从9.99到 9.91(提高0.08秒)用了3 年时间吧。”
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苏神快了0.08秒!他成功了!
对于安踏来说,超越市面上最轻的鞋,要以0.1g为单位,去做重量减法,每减少0.1g,都是莫大的成就。
过程称得上是魔鬼式的实验——孔洞式内衬、熔断代替针车、特殊超细/异形复合结构、每一个部件的调整都要上称……各种脑洞大开的创新,只要理论上能够减重,都要在生产端一一去尝试。
但是太难了,难到整个研发团队都想要放弃。罗小傅表示,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发现很多设备都达不到“异想天开”的工艺。一个细微的改良小动作,牵扯的可能是一整个链条的推倒重来。
可正因为安踏做的是前所未有的创新,一旦成功了,代表的就是民族品牌面向世界宣告中国创新能力的胜利。
使命感之重,责任感之大,让一度想过放弃的团队,在集团领导从各个层面都给予了极高的支持下,又开始打鸡血埋头苦干,启动了像造原子弹一样精益求精的研发。就连刷胶环节,也必须反复练习,速度精确到秒。因为胶水刷快了,怕不够造成开胶;刷慢了,太厚又会增加重量……
2019年4月,安踏氢跑鞋1.0成功实现量产,当年销量就突破了百万。
此后,安踏在“如何把跑鞋做得更轻”这件事上,进行了死磕。从2019年安踏氢跑鞋1.0面世,至今安踏氢跑鞋已经经历了4次迭代升级。到安踏氢跑鞋3.0zero这一代,已经实现了男款41码单只鞋仅99g的重量,鞋底密度降低至0.1g/cm³,仅为羽毛的1/5,并创下慢跑鞋WRCA认证的世界最轻记录。
这也是为什么,安踏氢跑鞋3.0会被宇航员带着一起“上天”。
业内人士表示,宇宙飞船载货重量有限,每增1克都会耗费不少动力和燃料,因此航天员需优先选择更轻便的携带物品。“航天员舱内用鞋要‘柔性’保护脚部安全与舒适。安踏氢跑鞋极致轻与极致柔的性能,成为被选中的关键。”
做一双更适合中国人脚型的鞋
安踏氢跑鞋能够“上天”,不仅是研发人员死磕创新的结果,还有安踏集团三十多年在高精尖科技方面投入的实力。
在支撑安踏氢跑鞋研发上,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当属安踏运动科学实验室的助力:根据脚型数据库,为中国人量脚打造。
从2005年安踏运动科学实验室成立开始,一项工作也开始了同步进行:国人的脚型数据收集。
据安踏集团运动科学实验室高级研究员杨礼介绍,之所以要做一个脚型数据库,是因为运动鞋是一个舶来品,2004年安踏签下CBA之后,就发现中国运动员在穿着外国品牌的运动鞋时,会出现与脚型不符合而磨脚的情况。
因此,安踏运动科学实验室成立之后,主要的一个工作就是为CBA运动员进行了脚型测量,并量身制造训练、比赛鞋款。
从最初的手工测量,到后来的三维扫描,从最初的收录专业运动员的脚型,到如今拥有了广泛的普通人的脚型数据,安踏运动科学实验室的脚型数据库,一直默默支持着安踏每一款鞋款产品的研发。
在安踏氢跑鞋的研发过程,安踏集团运动科学实验室副总监郑志艺透露,在氢跑鞋极致轻量的追求下,要达到舒适度跟轻量化的均衡,就必须结合脚型数据在楦头上做优化。
目前,安踏运动科学实验室的脚型数据库,已经有了三万多人涵盖专业运动到普通人的脚型数据,即是国内搭建的第一个脚型数据库,也是数据最丰富、覆盖最全面的脚型数据库。
梳理下来,安踏脚型数据库经历了两大阶段的迭代升级。
第一阶段,是指导职业运动员鞋款研发的专业时代。即根据CBA运动员的脚型数据,指导安踏专业篮球鞋的研发,并获得了CPA职业运动员99%以上的好评。
“有了第一阶段的这种信任之后,我们就决定不仅要解决专业的脚型,还要解决大众人群的脚型,因为全运动品牌从来没做过这个事情,安踏是运动品牌的领头羊,我们要做出这个贡献。”
从而,安踏脚型数据库从专业时代,走向了第二阶段的大众时代。
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不同的脚型之间有着千差万别。但安踏通过多方数据收集以及与第三方数据研究院的合作,以数据支撑与技术进步,做更符合中国普通消费者脚型的鞋子,让大众感受到安踏鞋子的舒适,以及舒适背后的实力。
安踏的脚型研究不仅是国内持续跟踪,还会扩大到国际范围,为全世界的消费者的健康运动做出安踏的贡献。
尖端科技普惠大众,能“上天”也能“落地”
安踏脚型数据库从专业走向大众,撑起安踏氢跑鞋伴随宇航员“上天”又“落地”满足大众消费市场,只是将尖端科技应用于大众市场的一个缩影。
在这之外,不管是安踏的弹力胶科技、飞织科技、能量环科技,还是近两年的氢科技、氮科技、奥运科技,安踏一直都致力于以领先科技,保障全民运动体验的提升。
比如搭载了安踏氮科技的C202 GT马拉松竞速跑鞋,因为成本高,很多国际品牌只是在少量或者高端产品上会使用氮科技。安踏希望通过氮科技的应用,让更多消费者买得起更好的产品,带来更好的体验。
北京冬奥会,安踏的奥运黑科技不仅助力中国健儿夺牌、全方位为奥运赛事助力,更是围绕“提供冰雪装备满足不同层次冰雪人口的产品需求”,以同款科技产品普惠大众消费者,让普通人都能享受奥运科技带来的极致体验,传递奥运精神。
这样一来,对比只将最前沿的科技应用于尖货的阿迪、耐克等海外品牌,安踏将尖端专业运动科技用于大众的做法,既能凸显国货品牌极高的性价比,更能通过鞋类的科技感提升品牌影响力。
过去10多年,安踏始终把科技研发创新放在资源投入的首位,在运动科技上的研发投入规模已经超30亿,居中国品牌之首。而在未来5年,安踏还将继续投入40亿元用于运动科技研发。预计到2030年,安踏集团还将累计投入超200亿元强化科技自主研发。
从而,安踏集团能走到如今市值、规模、研发投入,多年位列中国运动品牌第一的位置。“永不止步”的安踏还将继续扛起责任感与使命感,成为世界的安踏。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响铃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啸奖评委;
3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中国经营报》《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报刊、杂志特约评论员;
5钛媒体、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闻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腾讯全媒派荣誉导师、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安踏,脚型,跑鞋,科技,运动